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发布时间:
2012-07-30
文章作者:
发布人:
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其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如何适应国家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步伐,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产学研合作认识

  高校产学研合作不仅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相比,高校存在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配置和有效使用方面效益不高;科技创新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研人员热心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面向实际应用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受诸多因素制约,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意识,加强与社会各方联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国家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产学研合作人才高地,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就是要突破传统办学模式,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要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高校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零距离”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教学、科研、基地、就业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通过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提升校企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联合研发、共建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要实现从“单一型”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一方面企业要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参与指导大学生实训实习,另一方面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企业科技研发或生产实践,拓宽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使教师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技能,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师傅”,真正实现从“单一型”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要实现从“纯理论”向“理论+实践”教学转变。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适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延伸,实现“纯理论”单一式教学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转变。

建立评价体系,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

  建立高校产学研绩效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产学研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校产学研发展的持续动力源泉。当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相关信息平台亟待升级,需要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指标体系。围绕高校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需求,结合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从评价模块、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三个层次来确立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产学研合作投入产出原理,建立两大模块——投入模块、产出模块。投入模块涉及硬件条件、人才资源、经费投入等评价因素;产出模块涉及联合培养、成果产出、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等评价因素。以上两大模块评价因素尚不足客观反映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还需要细化评价指标,从多维角度做出权重量化,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模型,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客观、有效。

  二是完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的收集完善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前提。一方面要建立产学研合作数据收集机制,按照数据标准一体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收集方法,如文献检索调查、访问或抽样调查、问卷或网络调查等方法进行基础数据收集。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不同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经费强度、获得委托研究费用等的评测工作,建立各自评价标准。如工科院校和农林医师院校、211院校及省部共建院校和普通地方高等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评测标准体系。

  四是统一信息平台。以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需求为基础,构建集企业科技库、高校专利和成果库、专家信息库、合作组织信息库、相关政策信息库、科技动态信息库、人才培养及培训信息库等为一体综合信息平台。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把各类信息库相互衔接,集中统一管理,杜绝垃圾数据出现,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是建立运行维护机制。建立信息审核机制,采取分级授权管理的方式,加强信息平台的运行维护管理,强化管理维护责任,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高效、平稳运行。

积极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在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高校、社会需要共同构成一种“三位一体”模式。只有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才能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要构建政府协调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协调组织职能,设立专门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和规范高校和社会的合作行为。通过舆论引导、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手段,对高校产学研合作内外环境和关系进行宏观的指导和管理。

  要建立高校联合服务机制。加强高校间横向联系互动交流,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资源共享,如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实验室共建、科技联合攻关等。打破地域、学校、人才、科研成果壁垒,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形成相互合作、相生相长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生态链。

  要建立全社会参与联动机制。高校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因此,创新全社会参与联动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产学研合作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政策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同时,要促成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的各种保障机制,如宏观调控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流动机制等。通过广泛参与有效合作,高校、政府与社会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生态体系”,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秦树文 鲁杰)

  原文地址: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7/30/content_500821.htm